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宋黎胜 童言 金南星 张煜锌
说好的立秋,没有一丝凉意,热浪持续“烤”验大地。
成功避开了热射病的锋芒就万事大吉?更隐蔽、更狡猾的高温“隐形杀手”正悄然逼近,潜伏在滚滚热浪之中,伺机而动。
外卖小哥莫名“变傻”记不住单号,烧烤青年深夜痛到“怀疑人生”,七旬老人公交车上差点晕倒……这些看似无关的突发状况,背后竟藏着同一个“元凶”——高温。
面对秋老虎的余威和这些看不见的“杀手”,惊慌无益,科学应对是关键!专家们精心准备的这份“保命指南”请收好,拆解高温下的健康陷阱,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护策略。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跑单王陷入“脑雾”困境
“中暑”的大脑也需降温
40多岁的刘大哥(化名),是一名外卖骑手,多年积累加上自身努力,他常常成为跑单王。
不过,近期他难得地接到了投诉,原因是超时。“最近感觉记性不好,记不住单号,反应迟钝,骑车还走神……”刘大哥也很困惑,“另外,不知啥原因,脾气莫名其妙也变差了!”
天气越来越热,他还以为自己中暑了,于是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医生倒是建议他去神经内科门诊。
经过针对性的检查,医生给出的诊断是“脑雾”。
“什么,脑雾?从来没听说过!”刘大哥一脸疑问。
事实上,“脑雾”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医学诊断,而是对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精神疲惫等认知功能暂时性失调的形象描述。“它让人感觉大脑像笼罩在一层‘迷雾’中,思考、专注和记忆变得不那么清晰和高效。”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郭舜源解释,高强度工作、长期压力、睡眠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易诱发类似状态。
另外,高温环境也成为了重要因素。
“高温导致神经元细胞活动下降:长期暴露在高温下,核心温度逐渐升高引起脑内神经元处于‘高温环境’,进而引起神经元活动下降。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变差。”郭舜源进一步解释,高温下大量出汗,即使不觉得口渴,也可能存在轻度脱水。脱水会导致脑内供血变差,认知功能直接“降频”——就像手机开了省电模式,又卡又慢。白天高温暴露后,夜间核心体温难以下降,导致深睡眠减少。而深睡眠是大脑“清理垃圾”的关键时段,长期缺失会加速疲劳累积。
如何预防脑雾?郭舜源建议,每小时喝200-300ml含电解质的水,避免纯水过量导致低钠血症;保证7-9小时睡眠,抽空在阴凉处打盹儿也是好的;避免高温直晒,降温还可以采取一些降温黑科技,比如佩戴冰感颈巾(重点冷却颈部动脉),电动车把加装防晒套,避免手部高温传导至核心体温等;多吃深海鱼、坚果(富含Omega-3修复神经元),维生素B12(动物肝脏)可改善疲劳。
两天九十多例进急诊
缓兵之计在于多喝水
“太疼了!”“医生,有没有止痛针啊,赶紧给我用上。”“我感觉自己快要去世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的急诊室里,每天都会新进几名弓着腰、按着肚皮的患者,无一例外都是肾结石在作祟。
20多岁的小周(化名)是凌晨被朋友送过来的。“我们在外面吃宵夜呢,烧烤啤酒。他突然说自己独自疼,上厕所也没用,只能带他来医院了。”朋友很担心。
小周形容着自己的痛感:“绞痛,那种很多只手都在抠你的感觉,痛到想一命呜呼。”这是他肾结石的“首发”,缺乏相关知识的他还问医生:“我以后是不能吃烧烤了还是不能喝啤酒了呀?”
事实上,一年四季中,夏季是肾结石真正的高发期。“相比其他季节,夏季肾结石患者的就诊量会多出两三成。”浙大四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黄光毅介绍,浙江高温还在持续,所以患者只增不减,两天就有九十多名肾结石患者进急诊。
为什么高温易“孵化”结石?“人体体液流失、尿液浓缩是结石产生的主要原因。”黄光毅解释,夏天出汗多又不及时补水的话,尿液会变得特别浓郁,其中包含的矿物质更容易出现结晶沉淀,最终就形成了结石。同时,高温及强日照环境下,维生素D合成增加可能会促进钙吸收,这也是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喝冻饮、啤酒,吃烧烤、海鲜,这类高嘌呤饮食的增多,摄入过多富含草酸的蔬菜(如菠菜、苋菜)且饮水不足,都会让结石的风险增加。
“一到夏天很多人都会待在空调房里,其实也是一种隐形的水分丢失,也会有口干舌燥,不及时补液的话,也会引发肾结石。”他特别提醒到。
小小的结石,大大的威力,痛起来要人命。不仅痛,还会伴有血尿,甚至是梗阻。
“千万不要以为不痛就没事了。多喝水是关键。”黄光毅建议每天喝2000~3000毫升的白开水,限制咖啡、茶、饮料的摄入,限制高草酸食物(菠菜、苋菜、巧克力、坚果等)、高尿酸食物(动物内脏、浓汤、部分海鲜、啤酒等)以及钠盐(建议每日不超过6克)等的摄入。规律运动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小结石的排出,应避免久坐不动,尤其是办公室久坐人群,建议每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七旬老太公交含糖救急
中医支招应对“耗气元凶”
公交车上,抓着栏杆的手越发无力,73岁的张奶奶快要站不住了。
她掏出兜里的糖就往嘴里塞,嚼碎了含着,没一会儿,便不再头晕目眩。
每年入夏后张奶奶总会莫名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尤其在闷热天气或空腹外出时更为明显,“就像身体被抽空了,走路都打飘”。幸好她有所防备,会揣些糖果来应对低血糖。
为什么炎热的夏季让低血糖有机可趁呢?
中医理论认为,暑热之邪最易耗气伤阴。当人体为散热而大量出汗时,“气随津脱”的现象就会发生:津液流失过多,气血便难以濡养全身。“眩晕”“心悸”“虚劳”这些症状也随之而来。
“脾胃虚弱是低血糖的核心病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王飞达表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虚弱,就不能把饮食有效转化为人体需要的气血精微,气血生成不足,无法濡养周身,就容易出现与低血糖相关的虚弱症状,常见于饥饿时发作,还会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表现。
夏季贪凉饮冷的习惯,更是伤脾的“隐形杀手”。冰镇西瓜等寒凉食物会直接削弱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功能“罢工”。夏季门诊中,因“脾胃虚弱”导致低血糖的患者,比其他季节多出三成。
在中医调护方面,王飞达建议根据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低血糖”治疗方法: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用黄芪建中汤来补益脾胃;气血两虚则适合用八珍汤,能气血双补;心脾两虚可用归脾汤健脾养心;中气下陷者适合补中益气汤;气阴两虚的人可以用生脉散,能益气养阴。
生活作息上,他建议大家最好在23点前入睡,这样可以养肝血、补元气;运动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慢运动,温和地促进气血运行;情绪方面要少焦虑,可以听音乐或散步,避免耗气伤血。科学防治低血糖,中西医结合是关键。“低血糖轻症者发作时应立即吃糖果或喝含糖饮料,如果是重症昏迷者无法进食,应马上拨打120急救,中药是无法替代紧急补糖的。如果低血糖频繁发作,需要就医排查糖尿病、胰岛细胞瘤等疾病,然后再结合中医来调理体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