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公共文化服务奏响乡村振兴精彩篇章

时间:2025-07-08 20:48:00

大众网记者 高靖程 通讯员 李敏 济宁报道

近年来,济宁市高新区接庄街道通过深挖文化资源、升级服务阵地、创新活动形式、推动文旅融合,让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活”起来、“热”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接庄街道文化“搭台”,村民唱戏,通过开展“才艺比拼”“村晚”“村青年歌手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文化为笔,绘就了一幅“文化润心田,乡村有好戏”的生动图景。

文化寻根,从“乡村记忆 ” 到“人文传承”

“咱们接庄可是块文化宝地!东贾村是孔子弟子樊迟“学稼”之地,垞河村藏着“梁祝”爱情传说的源头,宋楼村流传着“宋氏接驾”的故事……”接庄街道博物馆负责人张书国介绍。接庄街道历时两年系统梳理文化家底,编纂《印象接庄》,收集整理了48个自然村的历史文化资料,几乎是一村一文化名人、一村一文化故事、一村一文化品牌。从“樊迟学稼”到“郑子讲学”、从灌婴征战到康熙南巡于此,从“梁祝”演绎千古绝唱到宋氏“相卜国桢”、从万里委员长三贾讲学到七烈士就义丁庄,接庄文化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这种文化建档工作不仅将散落民间的文化碎片串联成线梳理保存下来,更在接庄博物馆实现了从物质收藏到精神传承的转化。

接庄街道第二届文化盛宴系列活动开幕仪式现场

阵地升级,从“外来补给”到“自主创新”

走进接庄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室里村民正在查阅农业技术书籍,儒学讲堂内老师讲授《论语》经典,文体活动室传来阵阵锣鼓声,街道庄户剧团正在排练新剧目。

接庄街道构建起“1+30+N”文化服务网络即1个街道综合文化站、30个村级文化站点、N个特色文化活动。全省首个乡镇综合博物馆的落地,更标志着乡村文化设施从“有没有”向“优不优”的质变。街道打造“书香悦读”品牌,在文化站开展各类读书分享会、朗诵会、亲子阅读活动;组织开展“书屋里的好书推荐”系列读书活动;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丰富运河大集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来运河大集品人间烟火”新春季系列活动,在接庄大集、庙会上开展手工艺品、农产品、美食展示销售,并增加运河非遗展示、民俗表演、互动体验等项目。

接庄街道惠民演出活动现场

活动创新,“台下观众”变“舞台主角”

“以前看演出,现在咱自己就是演员!”官庄村村民张关泉是街道凤鸣庄户剧团的负责人,也是街道文艺演出志愿者。他们精心编排节目,组织一台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惠民演出活动,节目形式涵盖歌舞、戏曲、小品等多种类型,深受群众喜爱,像她这样的“民星”在接庄比比皆是。

接庄街道突破传统送文化模式,积极搭建“庄户剧团展演”“戏曲进乡村”等交流切磋展示的平台,在调动群众文化积极性、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的同时,也为“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惠民工程注入了新鲜活力。近年来,培育庄户剧团4个、广场舞队32支,文艺骨干达500余人。今年开展了“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活动30余场;举办“音为梦想 声动接庄”第二届青年歌手大赛;开展“有才你就来全民大舞台”才艺比拼活动,努力营造“村村全覆盖、人人都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

文旅融合,从“老故事”到“新经济”

周末的“十里水乡”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梁祝蝴蝶园里,情侣们打卡拍照;非遗市集上,麦秸秆编织、毛线布偶等工艺品供不应求……

接庄街道深入挖掘“康熙南巡”“樊迟学稼”“英台故里”“行宫春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业发展,重点打造“博物馆+研学游+非遗展示+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路子,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十里水乡”湿地公园项目,充分嫁接本地传统文化,布置了接驾码头、“梁祝”蝴蝶园、十里花海、矿山记忆、十里慢跑步道、婚庆草坪等景观小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