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亿GDP,千万人口,1.14万平方公里。
三维坐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城市发展规律?
人民之城,这是基石;城市能级,这是支点;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这是“耦合”。
基石、支点、耦合,当三者在新的时空发生交汇,一座城市就拥有了面向未来的能力。
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发展“下一程”已经开启。
合肥,何以合肥?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百事不废。

盛夏时节的逍遥津公园。王世保 摄(安徽图片网)
01
1%的分量
2025,承前启后。
“十四五”,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左右。这五年的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时代的链条向前推进,每一个齿轮都在咬合、转动。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几乎每个城市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改变。有些基于经济增长一骑绝尘,有些背靠厚重文化迅速出圈,有些因为人间烟火收获泼天流量……
不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合肥,却以另一种方式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无论是来肥考察的党政、企业代表团,还是此前与合肥并无太多接触的人,都大致持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合肥这些年发展很快。
快,体现在经济总量。
自2020年经济总量破万亿以来,合肥已经陆续跨过三个千亿台阶:1.1万亿、1.2万亿、1.3万亿。截至目前,经济增量已达到0.35万亿。
纵向比较,0.35万亿的增量就相当于合肥2011年的经济总量,这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一年的合肥经济体量。
如果把合肥经济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就会发现合肥经济已经占据全国经济总量的1%,0.35万亿的增量也占据全国增量的1%。
单纯从数据分析,1%微乎其微,在不少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
中国大地上有690多座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就有330多个。作为一个出身平凡的地级市,合肥能够拿下1%的份额,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隐藏在其中的艰辛、不易,或许合肥人自己的感受更为深刻。

6月18日,位于肥西的尊界超级工厂内,尊界S800开启批量投产。记者 蔡玉峰 摄
快,还体现在存在感。
存在感,这是一种“被看见”的能力,职场人士对此体会更深。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如果在企业每次重大技术攻关中都出现了明显的缺位,那么大概率就是没有存在感的。
个体如此,城市亦然。对比往昔的“小透明”,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这些年逐渐频频出现合肥的身影。特别是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合肥逐渐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不仅给合肥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更为合肥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总能在合肥看到生动实践。”不少央媒朋友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每次接到重大主题报道任务,他们第一时间就想起来合肥寻找鲜活案例。
合肥,不负所托。这些年,他们在合肥找到了大科学装置、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具身智能……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安徽图片网)
一个创新生态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对既有产业进行重塑的基础上,合肥迅速完成了对一个个新兴产业的布局。
02
第四个顶点
天时之外,是地利。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
读懂一座城市,必须读懂城市的规划;读懂一座城市的规划,也就读懂了这座城市的未来。
打开合肥这座城市,就会发现其中写满了融合的字样。
这是一种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
摊开合肥城区地图,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布局。城区的西南角是合肥大学城,与它对应的城区东北角,则拥有一座磨店高教城。城区的西北角是19.2平方公里的未来大科学城,与它对应的城区东南角,就是八百里巢湖。
从东北到西南,构成了一条对角线;从西北到东南,构成了另一条对角线。两条对角线的交汇处,就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近。
顶点决定了四边形的形状,对角线决定了四边形的格局。四边形内部,教育、科技、人才等各类要素的有序流动,奠定了合肥的创新生态。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记者 李亚朝 摄
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研、一流的人才,往往相伴相生。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这既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合肥发展的现实需要。
短板,在第四个顶点。
随着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的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区东南角将集聚更多高层次创新资源,也将促进更多产学研用对接合作。未来的肥东、巢湖,无疑将会迎来巨大变化,巢湖这一“最好的名片”也将更加闪亮。
在全局中谋势,在关键处落子!
第四个顶点的拔地而起,合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将更加均衡、更加协同。两条对角线沿着顶点向外无限延伸,也将辐射带动更多区域,引领区域整体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量级。

合肥滨湖科学城。记者 杨凤炆 摄
这还是一种产业、城市、人的融合。
“合肥城区现在有几环路?”从外地来到合肥的朋友,经常喜欢问上这么一句。当得知仅有二环路的时候,他们又忍不住跟上一个疑问:“二环?合肥城区不大吗?”
城市环路,一度被认为是城市规模的象征。作为大城市的标配,环路越多就意味着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越快。在很多人看来,环路就是城市发展的边界,环路拓展的方向也就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不论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是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都会给这种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方式带来极大的挑战,特别是从中心向环线延伸的交通拥堵就难以解决。
根据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一城一湖一岭、两翼多极六带”的空间格局,意味着合肥始终坚持走城市组团式发展路径。
这种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组团式发展,有利于在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产业配套、商业配套、公共服务……在如今合肥的各组团片区中,产业、城市、交通和人实现了融合发展。以距离市中心较远的新站高新区为例,常住人口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成为合肥市净流入人口最多、最快的区域。

文忠路高架桥。周杰 摄(安徽图片网)
城市的未来,并不止于环线的边界。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建设中,看见了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这是一种进步。
03
千万人的爝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有专家认为,从“造城”到“更新”,我国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型。
城市的核心是人。现代化城市不等于高楼大厦,人的需求才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如果说“造城”对应的是城市建设,那么“更新”则更多着墨于城市管理。
今日之合肥,已非昔日之合肥。“万亿GDP、千万人口”,合肥已经成为全国第16座“双万之城”。(此前报道:合肥,“双万之城”!)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口在增长,城市管理逐渐难以跟上城市成长的步伐,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正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上下班高峰期,为什么道路总是拥堵?开车外出办事,为什么很难找到停车场?小区物业服务,为什么不能让人满意?……
牵一发动全身。

合肥城市风光。通讯员 陈三虎 摄
一千万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诉求。这就意味着城市管理不可能再走已有的老路子。
致广大而尽精微。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粗放的管理方式难以为继,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今年4月,一场城市管理精细化攻坚战在全市打响。
“黑科技”拉出来。潮汐变道机器人上岗,根据现场车流量及时变换潮汐车道,仅仅40秒就能增加一条左转车道;无人机变身“空中交警”,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喊话提醒、拍照取证,快速疏导拥堵节点……智慧手段的运用,城市精细化管理流淌出浓浓的“合肥味”。
“微改造”动起来。市公安局通过协调国购广场开放共享停车位、改造新建停车场等措施,释放停车泊位566个,缓解省中医院周边停车难题。市交通运输局推动公交集团整合公交场站资源,建成29个“出租汽车司机驿站”,为出租车驾驶员提供就餐、休息等服务。
“人情味”亮出来。全市公厕实现导航“一键可查”,并接入网约车、外卖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服务系统,驾驶员如厕时,路边暂时停车不受处罚。市轨道集团171个站点向市民开放免费如厕服务,131个站点设置便民纳凉区,为市民及户外工作者提供临时休息的场所。
“守护者”加进来。长江西路与西二环交叉口,非机动车优先15秒左转通行,既缓解了早高峰拥堵问题,还吸引很多市民在本报视频号评论区参与讨论。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大家都是城市“守护者”,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建议在类似路口推广,他们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他们呼吁共同遵守交通规则。
……
一个个行动,一项项举措,距离每个人都很近,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有人说,城市越繁华,人情越冷淡,心灵沟通就像打电话时无信号,“嘟嘟”半天没反应。当然,这是进入“陌生人社会”的普遍现象。
此时此刻,城市精细化管理,既是对政府服务能力的一次检阅与提升,也是对市民文明行为的一次涵养与引导。“我爱我家,我爱合肥,礼让文明”,也不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转化为每个合肥人的切身感受。
“爱合肥,就要大声说出来,勇敢站出来,携手干起来!”
毫无疑问,爱上合肥这座城市,既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
改变,从行动开始。
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
合肥,何以合肥?答案就藏在千万人亲手编织的壮阔图景里。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许超众
图片 | 本报资料图、安徽图片网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出品 |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