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首页 实时讯息 小说推荐

擦亮“中国制造”的健康名片

时间:2025-08-20 11:32:00

8月15日—17日,以“共迎健康挑战,共谋发展机遇”为主题的第31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在京举办。本届展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来自德国、美国、荷兰、瑞典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机构参展。其中,我国的许多创新成果吸引了众多国际人士驻足洽谈,成为展会的“明星产品”,彰显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超吸睛

走进中非医院联盟数字化医学影像及介入联合工作组展区,最先吸引眼球的是一台白色的“太空舱”。该设备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直线加速器,搭载高端人工智能系统平台。

“太空舱”前,围满了各国观展人士。

“不仅科技感十足,连外观都这么酷!”一位来自摩洛哥的医生称赞道,“在我们医院,放疗设备常常受限于精度和效率。眼前的这个大家伙能将癌症治疗的精度控制在亚毫米级,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在中非医院联盟微无创医学联合工作组展区,我国原创的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设备凭借高精度定位和无创治疗方式,吸引了来自尼泊尔、坦桑尼亚等国家的赴华研修班团队参与体验。

“高聚焦超声治疗风险低,可通过中国有经验的专家远程操控。即使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大陆,也能实现高质量的超声治疗。”讲解人员介绍道。一位来自尼泊尔的女医生上前体验。在中方技术人员引导下,她将一块代替人体病灶的有机玻璃片置于治疗区域,手放在玻璃片下方。当顶部的超声设备向下精准打击玻璃片形成“凝固性坏死”后,她的手没有任何疼痛、灼热感。这位女医生惊叹道:“太酷了,不开刀、不流血就能精准地治疗病灶。”

走进中非医院联盟国际医学紧急救援联合工作组展区,来自坦桑尼亚的一位医务人员直呼“震撼”。在功能各异的医疗车中,一台红、白、蓝相间的“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他步入诊疗车后,讲解人员为他介绍了车内搭载的智慧巡回医疗数智平台、全科诊疗仪、自动化体外除颤仪、心电图机、血液分析仪等配置,以及担架、供氧等车载系统。“这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抢救室!”他说,如果这辆车能够开到坦桑尼亚的偏远山区,将会拯救很多患者的生命。

从举着手机全程录像到互留联系方式,从讨论设备技术参数到与中方人员咨询合作细节……这些热闹的场景,展现出“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解难题

“要实现更快的发展,搭上中国的快车将是明智之举。”观摩完中方企业代表张敬申介绍的前列腺切除手术尖端设备后,泛非泌尿外科医师协会主席阿赫迈德·兹利比表示,手术机器人、微创外科技术将是未来与中方合作的首选方向。

阿赫迈德·兹利比说,非洲前列腺癌发病率高,专科技术人才紧缺,且医疗机器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能够引进中国的手术机器人进行前列腺切除,能够改变传统治疗方式,为无数患者带来健康福祉。

对话中,张敬申讲述了自己赴摩洛哥调研的经历。她说,当地仍在采用传统的电切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等相关疾病,但这种手术风险较高。当地希望引进中国的激光手术设备,通过更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满足当地医疗需求。

“若拥有中国的医疗技术和设备,许多人将不会失去生命。”赞比亚卫生部部长伊莱贾·穆奇马在接受《健康报》专访时表示,他在参展期间对中国展示的PET/CT设备记忆深刻。他希望中方企业“更靠近非洲”,让中国的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更加广泛地惠及非洲人民。

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劳埃德·伯达德·穆伦加对此感触很深。“在没有中国这些先进的影像设备前,我们不得不将患者送往印度、南非等国家,以获得相关诊断。”他表示,如今随着中国医疗影像设备的逐步引进,当地也有条件开展各项疾病的快速诊断,这些切实的改变为当地患者就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提高了本土医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在中非医院联盟数字化医学影像及介入联合工作组展区,中方企业代表缪宏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在非洲拍摄的当地患者跋涉问诊的照片。“患者走几十公里路才能做一次影像检查,一台设备可能要服务整个地区。”他说,近年来,一些当地医院引进了中国制造的医疗设备,明显提升了影像检查效率。

“如今,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一些影像数据已经能实现本地互通,跨境复杂疑难病例的全球化诊疗将逐步成为现实。”中方企业代表武少杰表示,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和远程技术的应用正在加快打破时空界限,为增进更多国家人民健康福祉开辟新路。

在第31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眼科展区现场,国外参展人士近距离观察体验眼科手术显微镜,交流眼科医疗技术。

展新景

此届展会上,“中国制造”成为中非卫生健康合作的纽带,为推动多边人才培训、技术互鉴等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创造新机遇。多位中外方参展人士表达了合作新愿景。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工部主任冯靖祎表示,下一步,首要任务是针对非洲医疗设备及医工人员现状开展调研,制定针对性人才培训方案,通过派遣中国专家赴非授课、现场指导,以及接收非方医工人员来华进修等形式,为“中国制造”赋能非洲医工领域发展打基础。

中方企业代表蔡剑表示,将进一步推广远程医疗、智能重症监护等数智化医疗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提升非洲医疗服务能力;加大人道主义支持力度,以设备捐赠、开展免费筛查等活动惠及非洲患者;通过合资工厂、战略合作等创新模式,助力非洲医疗产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将着力推动国产医疗设备的非洲适配研发,通过中非医院合作机制实现规模化落地。”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李真林表示,中方输出技术规范与标准、非洲贡献热带疾病诊疗经验的“双向奔赴”前景十分广阔。

上海交通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学术带头人夏术阶描述了短期、长期合作发展愿景:短期通过在非洲建立示范性泌尿外科中心推广微创技术,逐步替代当地传统开放手术;长期通过技术转移和本地化培训,提高非洲自主诊疗能力,夯实可持续发展路径。

“中国的技术精准度和人文亲和力在开展务实合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阿赫迈德·兹利比对此满怀憧憬。他表示,下一步,将以资助非洲医学生赴华进修、开展联合科研等奖学金计划为抓手,持续深化中非在技术、人才、产业等方面的全链条合作。

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张丹 实习记者 苏醒 刘阳河

编辑: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图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