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张俊 张晓英)“快看!有人噎住不能呼吸了,咋办?”近日,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镇南成村的小广场上,长江职业学院医药护理学院学生韩俊锋突然捂住喉咙、涨红着脸蹲了下去。这逼真的窒息模拟瞬间点燃了全场——孩子们踮起脚尖,小手如雨后春笋般高高举起,稚嫩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我知道!从后面抱住!”“要用力压肚子!”这一幕,拉开了该校大学生暑期实践队为乡村儿童定制的“生命安全必修课”的序幕。
在为期一周的“三下乡”活动中,长职五育坊实践服务队的10名队员将专业急救知识化作乡村孩子的“安全锦囊”。他们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教学”模式:队员扮演伤员倒地,孩子们化身急救员争分夺秒演练心肺复苏;绷带在稚嫩的手腕间穿梭,三角巾包扎法在互相协作中变得娴熟;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口诀“剪刀石头布”,通过真人演示深深刻进脑海。
主讲人黄佳的教具包里塞满了“秘密武器”:用饮料瓶改造的“人工呼吸训练器”,画满卡通图解的自制手册。孩子们轮流上台,在大哥哥大姐姐手把手的指导下,急救知识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技能。“我学会了给妹妹包扎!”10岁的留守儿童郑陈娟自豪地展示着手臂上的绷带结,“要是爷爷干活受伤,我也能帮忙了!”
该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南成村70%的儿童由祖辈照料,老人急救知识普遍匮乏。队长熊灵琪展示了他们的长期蓝图:已开发出适配乡村场景的“儿童安全守护十二课”,涵盖用药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应急包扎等模块。未来3年,团队将建立“急救知识种子库”,培训乡村教师掌握核心课程,让安全教育的根系在乡土深处蔓延。
当大学生们踏上归程,孩子们向着中巴车呼喊:“下次还来教我们救人!”车窗内,队员兰星语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新的灵感——有孩子问“触电的木头人怎么救”,这成了下期防触电课程的新课题。急救知识正从高校课堂流向阡陌之间,化作孩子们紧握的“生命之盾”。这些播撒在乡野的安全种子,终将在某刻破土成荫,为猝不及防的意外撑起守护生命的“保护伞”。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1日 第03版
作者:记者 程墨 通讯员 张俊 张晓英